区乡村振兴现场会走进马家梁村。
山地苹果丰收了。李志东 摄
机械化收割稻子。李志东 摄
羊子养殖基地。
乡村旅游文化节剪纸展示。
乡村美丽新居。
横山区无定河流域风光。李志东 摄
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……放眼横山大地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今年以来,横山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紧密结合,围绕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工作主线,不断健全机制,强化措施,狠抓落实,为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注入新的源头活水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。
因地制宜强产业
虽然到寒冬季节,但横山区城关街道办马家梁村白绒山羊基地依旧一片火热的场景,这个横山区最早发展起来的羊产业基地,也是目前全区最大的羊产业基地,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,羊产业发展呈现出新气象。
该村养殖户马如义养了一辈子羊,曾因感到养羊枯燥的他也外出务工过,但仍觉得方方面面不如养羊,最后还是回到村里继续养羊。从二三十只羊发展到如今的150多只,年收入30余万元。“养了一辈子羊,我觉得经济收入不错,孩子们念书、嫁娶等都没愁过,生活过得很满足,明年还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,养上200多只羊。”马如义说。
马家梁村有三个大型养殖场,共有羊子近2万只,羊养殖日趋标准化、规模化、科学化。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56元,其中80%的收入来自羊产业,彰显着羊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坚强生命力。“下一步,我们还将全面启动村集体有机肥加工厂、颗粒饲料加工厂、羊子线下交易市场,扩大白绒山羊育种基地,做大做强特色羊产业,让乡村活力更充沛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。”横山区城关街道办马家梁村党支部书记杨培军说。
产业是乡村振兴的“源动力”,只有乡村产业得到更好发展,村民才能实现富裕富足。截至目前,全区羊子饲养量271.2万只,存栏135.98万只,年产羊肉22318吨,生产羊绒羊毛1530吨,羊皮107.6万张,羊产业实现产值14.60亿元,同比增长8.01%。
该区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,整合2.1亿元资金集中支持“羊子、小杂粮、山地苹果、水稻”等特色主导产业,积极培育8家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富农,下大功夫建设高标准农田3.47万亩,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2万亩……通过一系列举措,不断补齐产业发展技术、设施、营销等方面短板,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,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。
按照“一带三区多点”的乡村振兴规划布局,该区还整合各类资金1亿元,集中打造马家梁等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。通过党建引领、特色产业发展、经营主体带动、人居环境整治、社会治理、人才引进、文化赋能、集体经济发展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“十大提升行动”,实施区级领导包抓、月度督查通报、年度考核“三项举措”,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“五大振兴”目标。其间,涌现出高镇冯家峁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+农户”、双城王梁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经济+园区+农户”、雷龙湾沙峁“经营主体+村集体经济+农户”产业发展模式,为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模式、试点示范、总结经验。
文明乡风日益浓
“这个舞节奏好,我们完了一起排……”“大家听听我的《三十里铺》唱得咋样?”在横山区雷龙湾镇沙峁村的微信群里,几百名村民不时交流着自己的想法,他们都是横山区文化馆雷龙湾分馆的文艺爱好者,为了日常交流方便,建了微信群。
自2021年文化馆建成后,村民们的文化活动有了固定居所。农闲时节,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扭秧歌、唱歌、排小品…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旋律响彻沙峁全村。
目前,全村已建有文化分馆1处,农家书屋1处,室外文化活动广场8处,活动所需要的舞台、服装、乐器、道具等一应俱全。统筹考虑群众基本文化和多样化文化需求,文化馆开展陕北说书、小戏小品、大秧歌、陕北道情、管弦乐打击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和培训活动,书法和棋牌更是弥补了特殊群众的特殊爱好,公共文化活动覆盖全村、贯穿全年。
“文化馆的建成,让村民们能够零距离、零门槛、随时随地加入到活动中来,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,而且增强了凝聚力,形成了睦邻友好的邻里关系。”雷龙湾镇文化馆负责人马登钧说。
为了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,该区紧紧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,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,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,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。目前,全区23个乡镇(街道、农场)和254个村(社区、农场分场)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全部建成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,“群众在哪里、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,群众需要什么、文明实践阵地就提供什么”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。
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活动服务的载体。该区持续完善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,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全面规范镇村两级文化标识,升级改造镇村文化站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。累计实施区镇村体育健身工程206处,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基本形成。
同时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,塑造良好乡风民风,通过在各村(社区)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等评选活动,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,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。
防止返贫守底线
通过214支队伍入户讲,2973名网格员面对面“连心送”,手机短信、电视广播、报刊、书信等“点对点”宣传,区乡村振兴局定期电话抽查通报等四项举措,有效提升了农户对防返贫监测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可度……
紧盯防返贫监测、帮扶、退出关键环节,该区不断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建立落实了区、镇、村、网格员、帮扶责任人“五方”监测责任,形成了以基层干部自下而上摸排核实、行业部门自上而下监测预警反馈的双向监测体系,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及时纳入监测范围。今年以来,全区共计新识别标注监测对象122户404人,其中边缘易致贫户23户71人,脱贫不稳定户31户112人,突发严重困难户68户221人。
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,需什么、帮什么”和“管用够用”的原则,通过村级申报、镇级审核、部门帮扶的程序,该区精准落实了产业到户帮扶、公益性岗位安置、防返贫致贫专项基金再救助、兜底对象全力保障、防返贫保险全员覆盖五项举措,坚决筑牢防返贫的坚实堤坝。
今年以来,新标注的监测对象共计落实产业帮扶6户,就业帮扶9户,兜底保障84户,危房改造3户,健康帮扶60户,教育帮扶32户,基金救助14.5万元。建立监测对象风险消除机制,严格落实了“村级综合研判、镇办实地核查、区级抽查审批”的风险消除程序,坚决守牢易返贫致贫户风险消除的最后一道屏障。
“今年以来,我们建立了‘双周一通报、一月一调度、一季一点评、年终大考核’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,累计召开各类会议40多次,高位推进巩固衔接各项工作,脱贫群众的收入持续增加,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持续改善,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。”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郑东山说,“下一步,我们还将继续做实巩固衔接各项工作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奋斗目标。”(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)
记者 杨晓慧 通讯员 李强 边瑞
卢拉宣誓就任巴西总统 强调团结和重建
“陕西省文明家庭”屈红艳家庭:情系非遗 公益同行
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 选举产生了我市出席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1名
榆林好人王军利:立足岗位做贡献 满腔热情洒教育
榆林探索推进太阳能光热+甲醇多能互补采暖模式 屋更暖 天更蓝
横山区探索建立干部“5+X”督查考核机制,考出全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——用好考核指挥棒 汇聚发展新动能
榆林快递物流快速恢复近期将迎“小高峰”
硕果盈枝步履坚——横山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
“榆林市道德模范”慕荡荡: 立德树人 桃李沁香
在沙河口恒生广场、榆星广场、世纪广场、凌霄公园、东沙文体馆 榆阳区设立5个发热应急诊疗站